八里左岸
可以給我有關博物館的資料嗎?
各位大大~我需要一些資料來做報告
我想要博物館有:(都是台灣博物館)1.十三行博物館2.國立自然科學館3.國立故宮博物院只要其中一個就好了!我需要知道以上博物院的裡面是在介紹什麼~(三選一個介紹即可)
十三行博物館 --在八里左岸
因為搶救十三行遺址而興建的十三行博物館
經過多年的籌備
將於四月二十四日起開館營運。
為了讓地方一起分享開館的喜悅
在正式營運前我們邀請八里鄉親來館參觀
邀請函發出近200位
結果短短一個多小時內來了三百多位鄉親
一張張笑開的歡樂臉孔
不可置信地睜著大眼看著精采的出土文物。
太好了!
繼搶救卑南遺址而成立的國立台東史前文化館後
終於
台灣又出現一座考古博物館了。
十三行博物館包括建築物及廣場共約四公頃
室內面積約六千多平方公尺
主要為「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觀眾從站在館外
觀賞本館建築時就已經進入「重返十三行」的展示情境中了。
分別象徵山與海的建築群、及特意設計成傾斜不正的八角塔
以高聳大片尖銳角度的清水模牆面呈現
隱喻考古現場無法還原的情境
營造出搶救十三行遺址當時的情境。
展場內以劇場形式
讓觀眾走進十三行、體驗十三行。
當然
最重要的是展出十三行遺址出土各項重要文物
包含作為本館視覺標示系統
台灣獨一無二的「人面陶罐」。
另外
館內亦設有特展廳及提供學童動手作
活潑有趣的考古學習體驗室。
十三行博物館的籌建過程
自民國78年搶救十三行遺址
造成與國家重大環保設施間的強大爭議
到92年開館
前後十餘年
期間歷經許多艱辛與困難
包括位置偏遠、交通不便、館舍空間不足、週邊環境髒亂等
所幸在首長及縣府團隊的強力支持下
逐一克服各項困難。
同時
十三行博物館以縣立地方博物館的角色
也將因應現代博物館的理念
作為八里地區的社區博物館
同時並轉型為關懷地方整體發展的生態博物館。
近年來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已受到國際間的肯定
認為是地方博物館應該採取的策略
其成功的案例相當多
包括在英國斯洛浦郡泰爾福市的「鐵橋谷博物館」及台灣宜蘭的「蘭陽博物館」家族等。
自四月二十四日起
位在淡水河八里左岸的十三行博物館也即將啟動
將地方博物館與周邊環境營造的經驗帶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提供給每一位參觀的民眾一新耳目的整體體驗遊程。
。
博物館的營運方針採行整合八里左岸資源套裝遊程的規劃構想
提出「水岸‧社區‧博物館」社區總體營造計劃
以十三行博物館為核心
串聯區域內豐富多樣的遺址古蹟、自然保留區、水岸景觀、歷史民俗、產業文化及公共設施等為重要資源
並以十三行文化意象為核心主軸貫穿全區
達到「生活」、「生產」、「生態」、「生存」四生環境共生
及凝聚社區意識的發展目標。
期待能帶動八里地區美麗的春天。
博物館週邊
規劃增設博物館旅客完整停車空間
並商借近鄰八里污水處理廠內尚未使用之土地規劃增設開放空間廣場、公園
配合博物館及八里左岸遊客的專線接駁公車紅13路將自關渡捷運站直達十三行博物館
未來將進一步計劃配合台北港特定區計劃
增設博物館文化園區。
相信開館後本館將成為認識台灣文化與先民歷史的重要場域
透過大家的關心與參與
十三行博物館必將帶給八里美麗春天新氣息
成為淡水河八里左岸文化生態園區的水岸明珠。
一、博物館研究計畫為瞭解十三行遺址豐富的文化內涵、充實本館未來展示內容
並充分發揮本館的教育功能
本處先後委託各學術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灣大學地理學系、故宮博物院科技室)從事下列若干研究計畫:1. 十三行遺址出土動植物研究計畫 (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藉由出土動植物遺留(如花粉、動物骨骼等)的分析
來瞭解當時人類 對於周遭環境的認識與利用。
2. 製陶工藝分析研究計畫(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十三行人利用陶土做了很多精美的陶罐及生動的陶偶
因此嘗試復原當 時製陶過程
可以讓我們更深入瞭解當時的工藝狀況。
3. 製鐵工藝分析研究計畫(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目前所知一千多年前台灣的原住民
只有十三行人擁有煉鐵技術
因此 十三行人得以持鐵器和其他居民交換物品
所以復原當時煉鐵過程
將 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計畫。
檢視圖片4. 十三行人面貌復原研究計畫(委託中央研究 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本計畫是台灣考古 學中首次利用考古出土人骨進行面貌復原。
因人骨只能 提 供頭形和面形
所以計畫 人員除了對人骨有深入的瞭解外
更需參酌 民族誌記錄與台灣早期原住民的圖像資料
以貼切復原。
目前已成功復原 一男子、一女 子及一小孩的面貌。
5. 十三行史前居民血緣的比較研究計畫 (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過去都以地理位置的相近以及陶器類性的相似性推斷十三行人與平埔族達 格蘭人有密切的關係
而DNA的檢測將可以提供更直接的證據
為十三行 人的身世解謎。
6. 十三行遺址古環境的分析研究計畫 (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本計畫將結合地質學、地形學、植物及陸域生態學、海域生態學等各領域 專長
以模擬建構當時十三行人周遭的自然環境。
檢視圖片7. 多媒體視聽軟體製作計畫(委託國立台灣大 學地理學系執行) 這是利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
數位化考古探坑發掘資料的計畫 。
GIS原用於數位化地理空間
如今結合考 古學與GIS系統
將可幫助我們更深入瞭解 十三行文化的現象及內涵
並為科際整合的 最佳範例。
8. 文物複製與仿製計畫(委託國立故宮研究所執行) 為了探索十三行人的工藝技術
本計畫特別從工藝美學的觀點
仿製十三 行遺址出土的各項文 物
如陶器、青銅器、鐵器、玻璃器等
藉以深入 了解十三行文化的內涵。
二、目標初期目標:十三行遺址出土文物及教育、展示相關業務。
中長期目標:北部及相關地區史前遺址及展示教育相關文物三、專業的典藏空間本館蒐藏空間共計約150坪(約500平方公尺)
包括臨時儲藏室、恆溫恆濕儲藏室、考古工作室、攝影室等。
國立故宮博物院 簡史 重新規劃佈置清宮收藏
承襲自宋、元、明三朝宮廷
再加上清朝的收集
文物極為豐盛。
中華民國成立
一直留住在紫禁城北部的內廷中。
民國三年(1914)政府在紫禁城南部的外廷設立古物陳列所
並將前清熱河避暑山莊和瀋陽故宮的文物撥交該所。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
直到民國十三年(1924)馮玉祥進駐北京
由於馮氏一向反對清室
乃命溥儀遷出紫禁城
設置「清室善後委員會」
聘任李煜瀛(石曾)為委員長。
馮玉祥說:「此次到京
自愧未作一事
祇有驅逐溥儀
才真可以告訴天下後世的人
而無慚愧的。
」溥儀留住紫禁城期間
流失文物難以數計
馮玉祥的「逼宮」行動
使得文物不致繼續流失
其功不可沒。
次年(1925)雙十節
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
同時展開展覽;其下分轄古物、圖書兩館
圖書館又分圖書、文獻兩部。
十七年(1928)六月
國民革命軍進入北京
國民政府命易培基接管故宮。
十月公佈「故宮博物院組織法」
故宮正式成為國民政府之下的一個機構
院下分設古物、圖書、文獻三館。
易培基任內
持續原有的查點文物及編目工作
加強文物展覽;同時進行刊物和專書的出版。
到了民國二十五年(1936)
出版品已多達數百種
這是故宮在中國大陸的黃金時代。
民國二十年(1931)
九一八事變以後
中國北方局勢動盪
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文物南遷。
南運上海的文物共分五批
總計運出13
491箱
同時也附帶運出了分藏於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文物6
066箱。
二十三年(1934)
政府任命馬衡為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院長。
二十四年(1935)
故宮挑選精品
連同古物陳列所的文物
前往英國倫敦參加「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
二十五年(1936)十二月
故宮又將存放上海的文物運至南京朝天宮新建的庫房存放。
二十六年(1937)
七七事變爆發
故宮將八十隻鐵箱文物精品用輪船運往武漢
轉長沙、貴陽、安順
最後運往四川巴縣
這是一路。
其次上海戰事失利
南京故宮同仁搶運出文物16
000餘箱
包括古物研究所和頤和園的
分別由水陸兩路撤離。
水路首先經由長江運到漢口
接著運往宜昌
抵達重慶南北兩岸的倉庫
後又西運樂山。
陸運撤離的文物用火車載運北上
再轉隴海路西行
運抵陜西寶雞
又用卡車運往南鄭、褒城
最後抵達峨嵋。
抗戰期間
故宮疏運到後方的文物因仍存放箱中
所以主要業務著重在維護
但其間仍展出五次
其中一次是前往蘇聯。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另一根源
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
延聘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長傅斯年兼主任
下設自然、人文、工藝三館。
次年李濟接任籌備處主任。
二十六年(1937)十一月
中博籌備處的文物箱件也水運西遷
首先運抵重慶。
二十八年(1939)以後
又分別運往昆明、樂山
最後運抵四川南溪。
戰亂中
中博籌備處仍進行對川康民族、舊式手工業、西北史地、彭山漢墓等考察和發掘的工作
成績卓著。
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
日本投降;故宮先後將巴縣、峨嵋、樂山三地的文物集中到重慶
然後再運抵南京。
中博籌備處的文物也全部運回南京
政府將古物陳列所撤銷
該所南遷的文物撥交中博籌備處。
三十七年(1948)秋
國共戰爭形勢逆轉
故宮和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博籌備處決定挑選文物精品運往台灣。
該年年底
第一批文物箱件由海軍載運駛離南京
抵達基隆。
次年
第二批文物由商船
第三批箱件仍由海軍載運。
故宮運台文物共2
972箱
只是北平南遷箱件(13
491箱)的百分之二十二
但頗多精品。
中博籌備處運台的有852箱
也多是精品。
運台圖書文物
政府成立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
聯管處將文物遷往台中縣霧峰鄉北溝新建的山邊庫房存放
又開鑿防空山洞。
聯管處時期
進行對文物的抽查、清點;接著從事整理編目
先後編印了多種書籍
並有小型陳列室對外開放參觀。
其間也曾挑選精品前往美國
先後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等五處展出
先後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等五處展出
也參加過紐約「世界博覽會」。
故宮遷來台北之後
陸續擴建數次
陳列空間逐漸擴大。
五十七年(1968)
又將圖書文獻從書畫組中劃分出來
使典藏文物單位由原來的古物、書畫兩組擴編為器物、書畫、圖書文獻三處。
五十九年(1970)
又在文獻處之下增設圖書館。
其業務略舉大端:如對文物重新點檢、整理
詳細登錄;並且與其他機構進行合作交流。
如六十年起協助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增設中國藝術史組
這是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的前身。
該組作育出許多藝術史研究人才
部分並在故宮任職。
六十七年(1978)
與國史館合作校注《清史稿》
後由國史館整理增訂出版為《清史稿校注》。
故宮也展開編輯和研究的工作
先後出版了多種期刊、專書、目錄
以及書畫、器物、善本古籍、清代文獻等書冊和裱裝畫軸、手卷等。
故宮積極選派人員出國培訓、考察
及參與國際學術性活動。
主辦數次國際性學術討論會
如五十九年(1970)的「中國古畫討論會」;挑選精品出國參展
在日本大阪的「萬國博覽會」和韓國漢城的「中國展覽會」
均大獲佳評。
至善園 松風閣 故宮除延續以往的部分出版計劃之外
並陸續出版許多新的集刊、叢刊、專集、叢書、特展目錄等。
如將原《故宮簡訊》改為深入淺出通俗性的《故宮文物月刊》;《故宮季刊》更名為《故宮學術季刊》
以強調其學術性。
又如編輯《海外遺珍》
與台灣商務印書館合作出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出版《故宮書畫圖錄》、《故宮藏畫大系》及《清代台灣文獻叢編》等。
七十八年(1989)七月
故宮開始進行文物總清點
到民國八十年(1991)五月結束;同年舉辦的「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
更為盛事。
民國八十年以後
故宮挑選文物出國展覽。
例如
是年美國華府的「探險時代的藝術」大展、八十五年至八十六年(1996-1997)美國的「中華瑰寶」巡迴展覽、八十七年(1998)法國巴黎的「帝國的回憶」展覽。
八十二年(1993)
故宮開始與民間團體合作
借展西洋美術。
例如
是年的「莫內及印象派畫作」特展;八十四年(1995)的「羅浮宮博物館珍藏名畫」特展;八十七年(1998)的「畢卡索的世界」特展。
八十八年(1999)開始
借展大陸文物。
例如
是年的「三星堆傳奇」特展;以及配合故宮「漢代文物大展」而商借的「馬王堆漢墓」和「南越王墓」的文物展覽。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本院在新政府團隊中這一年來完成了兩項關係本院未來發展的基礎架構
一是大幅修訂「國立故宮博物院專業人員新進及升等審議作業要點」
以期人事透明
公開、公正、公平;其次推動「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藝術發展基金收支管理及運用辦法」完成立法
成立基金委員會及其工作組織
並推出「故宮之友」與故宮認同卡等
引入企業經營的理念與工作方式。
此外還有《故宮學術季刊》改版
英文雙月刊改為半年刊
強化出版業務;在落實本土化與國際化展覽方面
如「李梅樹百年紀念特展」及「魔幻‧達利特展」等
期望故宮與本土民眾結合
但又拉近與世界的距離。
現行組織與職掌 民國七十五年(1986)訂定「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
隸屬於行政院
以「整理、保管、展出原國立北平故宮博院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所藏之歷代古文物及藝術品
並加強對古代中國文物藝術品之徵集、研究、闡揚
以擴大社教功能」為設置宗旨。
組織依本院組織條例第一條及第三條規定
國立故宮博物院為整理、保管、展出原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所藏之歷代古文物及藝術品
並加強對中國古代文物藝術品之徵集、研究、闡揚
以擴大社教功能
隸屬於行政院。
置院長一人
副院長二人
主任秘書一人
下設器物、書畫、圖書文獻三處
展覽、出版、登記三組
科技、秘書、總務、管制、人事、會計、政風七室及資訊中心共十四個單位
分別掌理故宮各項法定職掌及相關業務。
歷史博物館,博物館驚魂夜2,袖珍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自來水博物館,奇美博物館,黃金博物館,蘭陽博物館,鶯歌陶瓷博物館,博物館驚魂夜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十三行遺址,八里左岸,故宮博物院,台灣博物館,台灣,十三行文化,國立台東史前文化館
發呆|手工|交友|家族|動畫|運動|聯誼|看電影|PUB|八點檔|語言|寫小說|舞廳|樂團|跳舞|烘焙|美髮|看書|BB槍|夜店|收集|唱歌|逛街|漫畫|創意|
八里左岸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3110899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